對監理行業的期待與迷茫,這篇文章都講透了! | |
閱讀 39 次 更新時間:2022-7-22 | |
首先說明一下題目:我們大家都是做監理的,監理是工程質量安全的重要保障。因此我們任何時候都要不忘初心,勇于擔當,努力做好監理工作。同時,我們又要緊跟形勢變化,積極轉型升級。轉型升級,并非放棄監理,工程監理與轉型升級并不矛盾。有的人以為國家鼓勵開展全過程工程咨詢就是不要監理了,這種理解是錯誤的!實際上,監理和全過程工程咨詢的終極目標完全一致,都是為了促進建筑業的高質量發展。
一 工程監理行業發展沿革 建筑業是一個具有數千年歷史的傳統行業,建筑業與人類社會的進步相伴而生,伴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而發展,封建社會六部之一的工部就是主管建筑業的。而監理制度是改革開放后產生的新事物,所以說監理行業是建筑行業中的“新兵”。剛剛過去的2018年既是國家改革開放四十周年,也是監理誕生三十周年。中國建設監理協會在去年總結了工程監理行業30年發展的輝煌成就,交流了經驗,鼓舞了全行業的士氣。工程監理行業的發展沿革,大致可以分為三個階段:1988年—1992年的試點階段;1993年—1995年的穩步發展階段;1996年至今的全面推行階段。試點階段:1988年7月25日,建設部發布《關于開展建設監理工作的通知》,標志著我國工程監理事業的正式開始;1988年11月28日,建設部發布《關于開展建設監理試點工作的若干意見》,決定在北京、天津、上海、深圳、南京、寧波、沈陽、哈爾濱八個城市和水電、公路系統進行試點工作,并就試點工作提出要求。穩步發展階段:1993年底,全國已有 28個省、市、自治區及國務院20個工業、交通等部門先后開展了工程監理工作。1993年7月27日,成立中國建設監理協會。1995年10月,建設部、國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印發《工程建設監理合同(示范文本)》(GF-95-0202),規范了監理單位與業主的權責利關系。1995年12月,建設部、國家計委頒布《工程建設監理規定》。全面推行階段:從1996年開始,我國工程監理制度進入全面推行階段,“一法兩條例”(《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筑法》和《建設工程質量管理條例》《建設工程安全生產管理條例》)的頒布,以法律形式確定了工程監理的地位。自工程監理制度實施以來,對監理行業定位和職責的討論一直不斷。關于監理究竟應該是強制還是自主?是委托服務還是獨立第三方?是施工監理還是全方位?要不要管安全以及安全責任如何界定?監理行業如何發展……這些一直都是大家關注的議題。過去的討論很熱烈,也很有意義。今天,我們仍然有必要在總結經驗教訓的基礎上,在全行業進行深入思考和討論,梳理問題,集思廣益,形成共識,砥礪奮進。
二 工程監理行業現狀 截至2018年底,全國工程監理企業有8393家,企業從業人員近117萬人,承攬合同額5902.42億元,全年營業收入4314.42億元。甲級企業和乙級企業共計7179家,占90.36%;以房建和市政為主營業務的共計7339家,占92.37%,居于主導地位。 2018年,全國監理行業年營業收入4314.42億元,其中工程監理收入1323.81億元,只占總營業收入的30.68%,從傳統觀點看似乎是“不務正業”。但我認為這是監理行業未雨綢繆的表現,走的是一條多元化道路。雖然“全過程工程咨詢”一詞在近兩年才出現,但事實上,監理企業近十幾年來一直都在探索拓展業務、開展多種形式的項目管理和工程咨詢,并且初見成效。 早在2003年,建設部印發《關于培育發展工程總承包和工程項目管理企業的指導意見》(建市〔2003〕30號); 2004年,建設部印發《建設工程項目管理試行辦法》;2008年,住建部印發《關于大型工程監理單位創建工程項目管理企業的指導意見》;2017年,國務院辦公廳印發《國務院辦公廳關于促進建筑業持續健康發展的意見》(國辦發〔2017〕19號); 2017年,住建部印發《住房城鄉建設部關于開展全過程工程咨詢試點工作的通知》(建市〔2017〕101號)和《住房城鄉建設部關于促進工程監理行業轉型升級創新發展的意見》(建市〔2017〕145號); 2019年,國家發展改革委、住房和城鄉建設部聯合印發《關于推進全過程工程咨詢服務發展的指導意見》(發改投資規〔2019〕515號)。由此追根溯源,國家和政府部門發文對監理行業轉型升級的指導和推動至少在16年前就開始了。 由政府發文件來推動全過程工程咨詢,正是順應市場的要求,是結合國外經驗及國內市場變化應運而生的。 現在國家提倡、市場需要的也是多元化的服務。因此,就監理行業而言,市場合同總額在增加,監理合同額比例有所下降,其他業務如咨詢服務、項目管理、招標代理、造價咨詢等的合同額增加,總量是在擴大,這是一個好的趨勢。 從2005年到2018年,監理的從業人員由43萬人發展到近117萬人,年均增長率7.9%;工程監理企業全年營業收入由279億元增長到4314億元,年均增長率23%;工程監理收入由192億元,增長到1324億元,年均增長16%。 截至2018年底,21個企業工程監理收入突破3億元,59個企業工程監理收入超過2億元,215個企業工程監理收入超過1億元,工程監理收入過億元的企業個數與上年相比增長23.56%。 從這些數據可以看出,30余年來,監理行業一直在發展,在走上坡路。雖然監理行業的總人數少于勘察設計行業(約500萬)和施工行業(約5000萬人)的總人數,但卻是一支不可替代的重要隊伍,是保證工程質量安全的“關鍵少數”。 但我們也應該看到,就全行業來說,收入前10%的監理企業營業收入占全行業營業收入的30%以上;部分省份排名前30%的企業甚至占有本地區約70%以上的市場份額。 這表明監理行業的產業集中度還不夠,企業數量多,規模小。平均一家監理企業人數約100多人,而且千人以上規模的監理企業很少,截至2018年底僅有53家。而設計行業平均一家企業人數200多人,是監理企業的2倍。全國設計行業中千人以上員工規模的企業有615家,是監理企業的十幾倍。 監理行業的人均收入,與勘察設計、造價咨詢、招標代理等兄弟行業相比也有差距,由于收入低導致招人和留人困難,更難以吸引高素質的人才,將從根本上制約監理企業的發展。
企業規模太小對企業的經營甚至行業的發展產生直接影響。小企業生存艱難,競爭也更為慘烈,有時甚至“不擇手段”,服務質量普遍不高,掛靠等問題也更為突出。為此,監理企業亟須整合,從而做大做強。 大家可以通過市場配置資源為主的多種方式,包括兼并、重組、聯合等形式,擴大企業規模,打造有影響力、有競爭力的龍頭企業、領軍企業。 當然,在做大做強的同時,監理企業也應該深耕于做專做精,根據市場和業主要求提供專業化、特色化服務。做大做強與做專做精不但不矛盾,實際上可以相互促進。
三 面臨的主要問題與挑戰 當前,監理行業除了緊跟形勢,緊跟市場以及滿足業主需求以外,還要針對問題對癥下藥。以目標為導向,以問題為導向,解決問題的過程,就是進步的過程。所以有問題不要緊,就怕我們看不到問題,更不能明知有問題而視而不見,報喜不報憂。 監理行業面臨諸多問題,歸納起來,不外乎以下三個方面: 一是業主方面:缺乏對監理價值的認知,惡意壓價,對監理單位的授權不充分等; 二是監理行業方面:行業信息化技術應用水平不高,技術裝備不足,人員綜合素質不高,工作不盡職和履職不到位,惡性競爭等; 三是社會環境方面:誠信體系不夠完善,技術標準基礎薄弱,法治建設有待加強等。 面對諸多問題,我們必須聚焦重點,直面問題、反求諸己,從我做起,從現在做起。如果從自我嚴格要求的角度來分析,監理行業內部的問題可以概括為“一小二弱三缺”。 “小”就是規模小。監理行業從業人員百萬,企業8000多家,平均每家企業才百余人,規模偏小。30余年來,監理行業發展并沒有經受過大規模的洗牌,沒有受到過大的沖擊,一直在相對比較“溫和”的環境中成長。不像房地產市場,幾起幾落,大浪淘沙,僅2019年1-7月,經法院公告倒閉的房地產公司就有274家。房地產業經過多輪激烈的市場競爭之后,已經形成了幾大龍頭企業領軍的產業格局。 “弱”就是能力弱。除了前面講的技術裝備不足、信息化技術應用水平不高,影響盡責履職之外,在當前全過程工程咨詢對能力要求更高的情況下,能力弱的問題更加突出。 在打破原有的行業分割的局面以后,市場競爭不僅來自于監理行業內部,還來自于“外部”的設計、投資咨詢、造價咨詢等兄弟行業。 “缺”就是功能缺。由于多種原因,導致監理企業在結構、模塊、業態等方面有缺陷,有缺項,有短板。 尤其是在供給側的上游和前端,監理企業缺的東西就更多,亟須補強。當然兄弟行業也有缺的東西,他們也都在研究如何補強,無須他人多慮。監理的當務之急是把自己的事情做好。
四 工程監理行業改革發展展望 回顧監理發展的歷程,可以看到,監理本身就是改革開放的產物,監理的發展過程也是改革開放的過程。所以,我們要堅定不移地走改革開放之路。 改革發展的關鍵是創新。創新的形式是多種多樣的,除了技術創新,還有業態創新、模式創新、集成創新以及理念創新和思想解放等等。基于改革發展創新的理念,我想從以下十個方面展望監理行業的改革與發展。 (一)進一步明確監理定位和職責 監理的重要性不容懷疑。近幾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城市規劃建設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見》、《國務院辦公廳關于促進建筑業持續健康發展的意見》和《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深化投融資體制改革的意見》等一系列中央文件都強調了工程監理的重要性,表明中央對監理行業的重視。
現階段質量安全形勢依然很嚴峻,而工程監理是工程質量安全的重要保障?!胺殴堋笔羌纫胺拧庇忠肮堋?。如果“弱化監理”、“取消監理”,只放不管,一放了之,后患無窮,那不是一種負責任的態度。 “監理”一詞顧名思義:一是監督,二是管理。監督是政府監管職能的延伸,是體現社會責任、法律責任和政府關注的痛點。管理則是為業主提供有價值的服務。 當前,全國安全生產形勢嚴峻,但全國質監、安監人員很少,總數只有5萬多人,與大規模的建設任務相比,不堪重負。而全國的監理人員已近117萬人,沒有理由不去發揮好這支專業隊伍的作用。我們既要和政府緊密聯系,協助配合政府承擔監管的一些專業工作,又要為業主提供優質高效服務。監督和管理并不沖突,監理行業今后要 “兩條腿”走路,兩者并重,不可偏廢。 (二)推進行業轉型升級,發展全過程工程咨詢 全過程工程咨詢是監理企業轉型升級科學發展的方向。有條件的監理單位在做好施工階段監理的基礎上,要向上下游拓展服務領域,為業主提供覆蓋工程建設全過程的項目管理服務以及包括前期咨詢、招標代理、造價咨詢、現場監督等多元化的“菜單式”工程咨詢服務。企業還可通過兼并重組等方式提高企業整體能力和水平。如果我們的全過程工程咨詢服務到位,為業主創造的價值得到充分認可,企業的效益也會大幅提高。 國外這方面的服務費一般占投資的5-10%。比如蘇州工業園區的一個美國企業投資6億元的制藥項目,業主付給新加坡顧問公司的服務費為6千萬元。業主投資方愿意支付高達10%的費用,一定是認可顧問公司的服務價值。如果不能為業主創造價值,業主絕對不會付這么多費用。 全過程工程咨詢的發展打破了過去行業分割的局面,兄弟行業也在提升能力搶占市場。市場競爭不講情面,高付出方得高回報,沒有全能力搞不了全過程。設計去做全過程工程咨詢是順流而下,正如李白的這首詩:“朝辭白帝彩云間,千里江陵一日還。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 ”順流而下,才可能一日千里。而監理去做全過程工程咨詢則是逆流而上,不進則退,我們需要比設計行業付出更多的努力。 因此,監理企業開展全過程工程咨詢,從長遠來看,最好有設計資質;如果沒有設計資質,那要有設計能力;如果沒有設計能力,那也要有設計管理能力,否則就談不上什么全過程。
為彌補設計方面的短板,有的監理企業與設計企業建立戰略合作;有的與設計企業組合為一體;有的與設計企業共同出資,組建一個新的企業。這些探索都值得鼓勵。 (三)加強科技創新 監理企業要加強技術創新能力和管理創新能力,提升創新增值服務,延伸核心競爭力。當前,有的企業應用互聯網+工程管理的模式,還有的企業依托可視化的視頻監控系統,加強了對項目的遠程支持,提高了現場管理能力,通過改變傳統的監管模式,實現了監管模式的創新,彌補了現場管理力量不平衡的問題。監理企業如果不加強總部對各項目的支持和管理,還是像過去一樣“以包代管”,只靠各項目部各自為政,遲早會出問題,管理水平也很難提高。因此,通過科技應用在企業實施“強后臺-精前端”的管理模式改革,對于提高企業管理水平方面必將產生重要作用。(四)提高BIM等信息化技術應用水平 現在大家都在應用BIM技術,設計、施工等兄弟行業都在行動,時不我待。我們一定要抓住這次機會,要從監理生存發展的戰略高度來看BIM。BIM的應用,不僅僅是個技術問題。對于監理轉型升級來說,它是具有戰略意義的一項工程。如果不迎頭趕上,監理的“三控兩管一協調一履行”無法同步落實,全過程工程咨詢也邁不開步。BIM的靈魂是信息。當今市場,誰掌握信息,誰就掌握全局。監理企業只有發揮自身優勢,以BIM應用為切入點,全面掌握工程建設全過程信息,才有利于我們掌控全局,為業主和項目提供科學、高效、全面的服務,才能實現監理行業一直追求的所謂高端服務的價值。(五)探索監理文化建設 大家知道,規劃是龍頭,設計是靈魂,施工是主體,各行各業都有其自身鮮明的文化特征。那么,監理的文化是什么呢?我們還缺乏全面深入地研究探索。業內不太明晰,社會上更不了解。因此我們要積極研究探索監理文化,找準監理的文化特征,努力提高監理的社會地位,提升監理從業人員對行業的認同,讓人們對監理行業有準確的認識,樹立起監理行業品牌,擴大社會影響力。(六)加快推進行業誠信體系建設 日前,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加快推進社會信用體系建設、構建以信用為基礎的新型監管機制的指導意見中指出,進一步發揮信用在創新監管機制、提高監管能力和水平方面的基礎性作用,更好激發市場主體活力,推動高質量發展。監理行業應著力打造行業誠信體系,加快市場主體信用信息平臺建設,完善市場主體信用信息記錄,建立信用信息共享機制,積極推動地方、行業信息系統建設及互聯互通,構建市場主體信息公示系統,實行信息公開。探索制定工程監理企業、監理人員信用管理辦法,推進工程監理行業誠信體系建設,提高工程監理行業的社會公信力。
(七)打造學習型組織,培養高素質人才
(八)鼓勵監理企業拓展業務 (九)完善法律法規 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是建立法治社會的目標,監理行業的發展離不開法治建設。國家正在從轉變政府職能、簡化行政審批、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等方面進一步完善法律法規。中央部署的掃黑除惡斗爭,重點打擊工程建設領域的賄賂、恐嚇、欺騙、威脅、暴力等黑惡勢力行為,加大懲罰力度,保護建筑市場的良性發展。這些都是加強法治建設的具體舉措,也是對監理工作的有力支持。(十)下大力氣加強標準化建設 全面制定監理行業的技術標準是一項重要的基礎工作。加強標準化建設,有利于明確監理工作職責、內容和深度,有利于抑制監理任務委托與承攬中的不合理壓價,有利于考核評價監理工作質量,有利于判別事故中的監理責任。據對近年來發生的質量安全事故分析,其中大約70%的事故中監理也負有責任,另外30%監理方則沒有責任。因此我們要通過標準來科學合理地界定監理在質量安全管理當中的責任。履職盡責的可以依法依規減責、免責,履職盡責不到位的就將依法承擔責任。而不是在發生事故后簡單地一概而論監理有責還是無責??傊?,一方面要提高監理服務能力和水平,一方面要合理界定監理責任。通過標準化建設來規范行為、改進工作,促進監理行業的持續健康發展。孔子說:“智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苯Y合我們的工作實際,我的理解是:智者不惑是發現問題,仁者不憂是直面問題,勇者不懼就是解決問題?,F在再回頭看“一小二弱三缺”,針對這些問題,“小”就去擴規模,“弱”就去強能力,“缺”就去補缺陷。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面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惟改革者進,惟創新者強,惟改革創新者勝。在當下全過程工程咨詢如火如荼的發展形勢下,兄弟行業都在奮發努力,都在轉型升級,我們沒有任何理由故步自封,不求進取。監理行業應該不忘初心,抓住機遇,揚長補短,改革創新,砥礪奮進,我們有信心、有能力為建筑業高質量發展做出新貢獻!
END 聲明:本文來源于網絡,僅用于同行學習參考,無任何商業行為,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敬請告知刪除。 | |
|
Copyright ? 2015-2016 陜西中安工程管理咨詢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 |